?
天氣預報:
感受農村中職資助工作的精準
【發布日期:2018-04-26】 【來源:】 【閱讀:次】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中帶有顯著的“幫扶”作用,所以是教育系統中最早實施學生資助管理的。從2007年開始,已走過十一年。在國家“精準扶貧”的新時代新形勢下,感受中職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功效,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把扶貧作為攻堅的偉大意義。

一、中職資助的廣度,是扶貧工作,體現了社會的公平。

讓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順利完成學業,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讓黨和國家的資助政策像陽光一樣溫暖心靈、照亮前途,讓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我們發現,在中等職業學習的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是家庭收入中下的家庭。國家對中等職校進行免學費和助學金政策。不僅體現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也是出于對扶貧工作的考量。就是當前我們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和一般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的“精準”資助。學校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職業學校有相當數量困難群體,如殘疾生(肢體殘疾和智力殘疾),也有不少的問題家庭學生(如單親家庭),還有經濟困難的低保家庭和孤兒等。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一定要讓他們知道,國家政策能夠保證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家庭的貧困影響了下一代的學習。使他們失去了靜心讀書、安心讀書的條件。對于他們來說,每月200元的幫扶,讓他們“重拾信心,有了很大的幫助”,也讓他們有了感恩之心。從而愿意奮發有為,以期回報家庭、回報社會、回報國家。這是極其難得可貴的感恩之心。也是學校資助工作的“初心”。如學校16級的一位男同學,因為受資助感受到“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假期他會去找兼職,父母均為殘疾,學校生活讓他從內向走向自信,有了“嚴格要求自己、踏踏實實學習” 的自覺。

二、中職資助工作的深度,改變了眾多貧困家庭的命運。

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確保他們能夠順利入學、順利完成學業,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就是我們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的重大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凸顯。

任何一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管是長期性的經濟困難,還是臨時性、突發性的經濟困難,都能得到相應的資助,基本做到了應助盡助,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工作目標。

14級的一名男同學,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有肢體殘疾,因病致貧,但該男生品學兼優,我們及時給他幫助,并給予積極引導。他最終順利畢業,并考取了莆田學院。中職學生中,有為數不少的俗語說“窮人孩子早當家”類型的。他們內心敏感,自尊心較強,是家庭的全部希望,是家庭的全部榮譽。他們早早地擔負了家庭的責任。他們在學校中力爭上游,學好技能,畢業后就能成為學校的頂梁柱。如14級的一名女生,在校期間就參加省、市職業比賽并獲獎,一畢業就并公司錄用,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三、中職資助工作的溫度,需靜待花開的細心與耐心。

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強調保護受助學生的尊嚴,公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情況的內容不能涉及到學生個人以及家庭的隱私。評定家庭經濟狀況的時候,也不能夠讓學生當眾訴苦,相互比困難,也就是我們提出要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有尊嚴的資助。

在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近年來各地各學校更加重視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愛國奉獻的品德,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從經濟型資助到發展型資助。對困難家庭的學生資助,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所謂“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中職資助體現了國家的責任、擔當,最基本的保障,讓人民感受到了公平和信心。受資助的學生中,不可能希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社會是多樣的、在弱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善良。讓每個學生感受愛心、責任心。讓受資助的學生也有一份平常心,不逢迎,不虛榮,方能得始終。

多年來,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涌現出了一批自強的典型,他們是學校的一道風景線。學校資助工作是國家扶貧工作的一小部分,是扶貧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精準扶貧無疑是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做細致的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镇原县| 盐津县| 扎兰屯市| 建湖县| 应用必备| 沁阳市| 南投县| 多伦县| 黔南| 惠州市| 大庆市| 中卫市| 汤阴县| 寿阳县| 邵阳市| 山阴县| 北票市| 资兴市| 新沂市| 南汇区| 保定市| 桃园市| 瑞金市| 衡阳县| 利津县| 崇信县| 商河县| 彰化县| 万山特区| 哈密市| 阳春市| 随州市| 邵东县| 塘沽区| 隆林| 尚义县| 阿克陶县| 开封市| 南华县| 贵州省| 义马市| http://www.123.com http://www.123.com http://www.124.com